只要在Google打「陳立」二字,可以讀到許多關於陳立老師的人生片段:於台電擔任技工的父親在他國小時中風,他的家境一直清苦,唸大二、三時父親過世,他便開始擔任家教老師來扛家計,最後卻成為全國最大連鎖教育品牌的創辦人;他對母親極為孝順,為了不想讓母親看了擔心,直到母親過世後他才留了想要的長髮。他一生經歷了幾次大難,曾經火燒傷過,曾經因為車禍讓全家都困在車子裡面,而這些大難卻沒辦法摧毀他。六年前在一場到台東的演講裡,他發覺「你講得很激勵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的生活是不會改變的!」當場宣布要到台東免費教學,六年下來他證明了他不挑資優學生,但能教出資優學生的理論是對的,為台東拿下了一千多面國際奧林匹亞獎牌。而他的免費公益教學更開枝散葉,推廣到了新竹橫山與屏東萬安。

這些,都是你會看到的陳立。

陳立blog1

但如果你看過他的畫,你會說他是個畫家;如果你看過他寫的詩,你會說他是個詩人,如果你聽他唱過歌,你會說他是個熱血搖滾大叔⋯⋯他關心的議題不僅僅只有教育,能源、國際糧食、哲學等,都是他關心的議題,他還發明了不少東西,思考裡充滿了愛與創作力,他很善感,很熱血,很隨性,「我是怪胎,喜歡把世界弄得很複雜。」他笑著說。

上帝開的第一扇門:建立孩子學習的灘頭堡

「以我現在有信仰來看,好像是讓我故意去碰到這個學生,因為我沒有教學經驗啊!」如今是虔誠基督徒的陳立老師如此說道。

陳立老師說的學生是他家教的第一個對象,當年還是大學生的他,雖然沒教過書卻應徵上了某位私立女中學生的家教,「在那樣的一個周末,當你可以近身看一個學生的時候,真的可以看到她真正的思維是什麼。」這學生就宛若他的第一個作品般,當他有機會近身看一個學生的問題時,他開始理解一個學生有沒有做到承諾,有沒有去看書,有沒有做到記憶等學習成敗的細節,從中他發現,要了解學生所身處的環境才能讓學生找到與環境搏鬥的能力。

於是他觀察當年這孩子的升學環境與聯考難易程度,判斷該私立女中不會考太複雜的題目,他首要該做的事就是把基本觀念疏通好,並在小考裡讓孩子建立信心,「我把策略目標訂好,很明確地讓這孩子不要學的太深入,但該學的要把它弄好,沒有想到這個策略是奏效的。」

在民國68,9年時,私立中學多半都是住校生,當這個女學生成績日益漸佳同時陳立也在住校生裡傳出口碑,陳老師的家教從第2個、第3個、第4個⋯⋯逐漸變成7個,回憶起那段時光,陳老師說他把教室移到自家客廳,並買了一張小黑板和幾張小圓凳,成立了第一個屬於陳立教室。「那時候我開始有個想法,就是家教蠻貴的,如果能多人來,對我和對他們來講都是雙贏,他們可以付比較少的學費,因為人多我收入可以多一點。」這個班又從7個變成了2、30個人,當學生們都往上升一個年級,學生的弟弟妹妹又全都來了再形成一班。當時的陳立沒有用任何行銷、或廣告手法招生,能招到這些學生僅憑口碑。

而口碑教學最大收獲不是錢變多了,而是發現好的教書策略,那個策略便是:先了解學生的環境,在環境去建立一個學習的灘頭堡,「假如說他能夠在某一個小考、某一個周考去突破極限,當他覺得數學是簡單的時候,後面就好教了。」

陳立blog2

貼近學生需求的教學策略提供

而另一個學生,讓陳立更了解教學策略的重要性。

曾經有位國小黃校長透過關係來找陳立老師,希望可以幫助他唸成功高中二年級的孩子,因為這個孩子數學從來沒有及格過,而期末考又只剩二個禮拜能準備。

當陳立與這位學生約好面談時,學生家長也在場。陳老師並沒有一開始就和這個學生談數學,反而是讓這個愛寫詩的同學看自己寫的詩,並問這個學生讀完詩的感受,這個學生不但很快地問他:「這是情詩嗎?」隨後,陳立又發現這個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會看著父母親,「我在問他話我就感受他,他不會看他爸爸媽媽,表示他是自主的,也可以決定事情的人。」 兩個忘年之交就這樣聊了起來,讓隨行的家長覺得老師都不辦正事而小有微詞;50分過後陳立切入主題,他問這個學生何時有考試?考試範圍有多大?接下來他告訴學生,「因為只剩下兩個禮拜要考期末考,要不要來試試看我的方式,我告訴他如果你願意,我教你方法!」在取得學生的信賴下,陳立對這個學生訂出目標,「我訂九十分,孩子就笑一笑,我說你如果有信心我也有信心,禮拜一下課就來找我!」

當家長聽到陳立訂出的期末目標為九十分,對陳立的不滿更多了,「他們認為我好高鶩遠,明明我兒子成績這麼差,怎麼一下子就給他訂到90分去了?這就是一般教育家的心態,就是不相信我們的厲害程度在哪裡。」

陳立用的方法:

第一個步驟是檢查學生會不會上課。所謂上課,就是能專注在課堂上按照老師給的方法吸收知識,並運用不同顏色的筆,把不同重點標示出來。

第二個步驟他會檢查學生會不會唸書,也就是這個學生有沒有照著老師指導,把不同顏色標示出來的東西搞清楚。

第三個步驟是確定這個學生的解題能力,他希望學生要與題目產生對話:「不要讓他與題目之間是沒有記憶的,所以我會要學生讀一遍給我看。」

第四步驟,就是改善學生的考試能力,在這個階段,陳立給了學生一個例題時,他發現這學生寫字如刻鋼版,就告訴這個學生寫題時字不要弄得規規矩矩的,寫的很醜都沒關係。

第五個步驟,陳立覺得給學生榮譽應很重要;因此,陳立便要那個學生一個禮拜到補習班四天,「而且是用我的辦公室來讀書,小孩子會覺得用老闆的辦公室來唸自己的書很榮耀!」

那一次期末考,這個學生大進步,考了89分。

成績 是學生與老師共學的結果

因為這個學生,陳立更明白每個孩子對每個家庭的重要性,當孩子有問題時就表示他很無助,這時候老師就該給他一條路,然後讓他專心的走在這條路上。「要透過你的經驗,在很短的時間裡幫學生訂出一條路線。」他覺得討一口飯吃的老師,不會是孩子會喜歡的老師,也不會是陳立數學的老師,「喜歡孩子不是逗他笑,是讓他了解你對他的關愛,讓他願意跟你合作在這補習的三小時之內認真學習,在三小時之外他還願意唸書,我覺得陳立數學老師都有這樣的特色。」

陳立數學口碑一直很好,他認為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專業,「而是我們方法策略對了,然後也做到用心,真正做到去幫孩子規劃。」他說,過去北一女有補校,補校一個學年有六個班,每年他都會給自己期許,六個班裡頭每一次月考裡的前三名都要是陳立數學教出來的(3X6就18個),「我拿過18個裡有17個前三名都在陳立補習的成績。」而當時北一女日間部有23個班,也曾有過17個數學第一名都是從陳立數學出來的成績,「當我教到一個學校,我想知道這個學校裡的數學第一名我能培養幾個。」他認為有幾個第一名不是機率問題,也不是他所教的都是好學生,「而是方法對了,所有人經過你,都會變成有效的學習。」

在做公益時,陳立也是運用了這個概念,從台東、新竹、屏東做公益到現在,陳立認為「就是任何孩子交給我,一定都會變成資優生,而不是我只是去找資優生來教。」

團隊貢獻教材 大數據精準掌握考試方向

陳立教育已不代表陳立一個人,而是代表著一個團隊;因為全國都有分校,老師很多,在集體運作的情況下,教材融合了全台灣資訊,並且每年都做修訂,甚至也將中國某部份的教材也融於其中。透過機制的設計,老師也不會有失控的情況,「我們編制好的教材,不會讓老師喜歡教這個就教多一點;每堂諌都有一個平均時數的規範,也不會讓一個老師半堂都在講笑話,老師會知道該如何有效率去完成一個課程。」

陳立說道陳立數學絕不猜題,而透過全國老師的Team Work去累積了許多數據統計資料,「我們都是用大數據來看,然後會根據平均質把各考題匯整後,再去分析哪些考題重疊率幾乎到百分之80以上,這些就是必然一定要考的。

許多教育環境的細節也在他嚴格的要求下,梳理的更為細緻。比如,沒有一個補習班會像陳立教育一樣用這麼多的燈,因為陳立認為「孩子眼睛不能到我們這受損!」陳立認為教育就是從頭到尾、裡裡外外都要有一致性,因此放垃圾地方就是最明亮的地方,廁所非常乾淨而且沒有臭味,甚至牆壁縫隙他都會自己伸手進去試,「絕不能讓學生有任何傷害。」

會補習的都是最優秀的學生-談優化教育的重要

報章雜誌裡不乏看到這類型的報導:一個家境清苦的孩子,在沒有「補習」的情況下考了高分。換句話說,「沒有補習」是好的,有補習得到高分是應該的。無型中,正規教育總是被高高抬起,而補教價值卻相對被貶低。長期以來,這造成了許多人們對補教業有偏見:多數人覺得來補習的多是成績不好、學習力有問題的學生,補習班靠的是僅有一張嘴、既功利私生活又不檢點的名師,認為補習班只把錢擺在心裡,為了要賺得學生補習費使出各種賤招⋯⋯

還有太多。

事實上,補習班是個競爭特別慘烈的產業,因為所有老師都得在學生課後的3個小時裡,把在學校裡一周所習得的量給消化完畢,還要讓學生快速提升學習效能。因此,補教老師上的課只要反應不好很快就會被淘汰,名師上班時間都在平日晚上,假日也要上課⋯⋯因此,真正的名師根本沒有時間行為不檢點,更沒有能耐可以譁眾取寵; 許多名師根本沒有生活可言、更沒時間家人相處、幾乎也沒有時間生病:「你不可能有一個正常的生活,什麼叫禮拜六禮拜天帶孩子去露營?不可能!」陳立老師說道,他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周只剩下禮拜天晚上可休息,「當一個名師有那麼多課,卻只剩下一個禮拜天晚上的時候,這是比較挫折的地方,因為這一生你失去的就是家庭生活的樂趣,那是勞力換來的。」他回憶起補教生活最特殊的一次,便是他感冒了,咳到完全沒辦法講話,「那一次我請別人幫我講話,我寫黑板,就這樣教了一堂課。」

至於來補習班的學生素質,陳立從他的理論開始談起:「我有一個理論,就是會讀書的孩子、願意讀書的孩子、用功讀書的孩子、用心讀書的孩子⋯⋯當他渴望要有所表現有所成就的時候,這時絕對不會只是學校的功能而己。」

為什麼透過正規教育出類拔萃的機率小?陳立認為,台灣近來一直再談教育改革,但是教改卻只修正了入學的方法,並沒有真正去談教育。「「教改」和「教育」這兩字差很大,我談得是教育,一般人談的都是教改。」他說,學校必需依照課綱教課,課綱是國家教育部制度出來,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基本的教育水平,「所以我把學校教育稱之為均化教育,就是平均質的教育。」當均化教育沒辦法滿足想要提升自已競爭力的學生需求時,學生就想嘗試質化教育,也就是補習班提供的優化教育,「外界對補習班錯誤認知是學不好才去補習,錯!最會補習的都是最厲害的學生。」陳立說道。

拉高學習高度

他更進一步分析,會讀書的孩子在台灣都很會考試,但是這些孩子不會因為要考試才去唸書,他們會因為「我要什麼志願」而去唸書。「我們教的比一般學校都多的時候,代表學生能夠有更豐厚的廣度與深度,我們會去拉開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很多補教業會用小學老師來教小學,用初中老師來教初中,陳立數學的老師不是,陳立數學都是用高中老師來教小學,高中老師來教初中。」他認為這樣才有學習拉力,有拉力才能讓學生更上層樓,才能把學生學習高度再拉高,「這就是陳立教育在做策略上時比較重要的方式。」

對於教育,陳立覺得,目前他還看不到正規體制教育,社會(補教)教育,家庭教育三方的密切合作,提到教育,在台灣主導權還是在國家,「假如你的孩子透過體制進入學校,遇到一個老師非常愛護孩子也鼓勵他創新,怕他跌倒也希望他去冒險,當然在這樣的老師引導之下會讓一個孩子在一個健康的環境裡長大。」但若是遇到了一個不準學生各自發展,希望學生照著他建立的規則去走的老師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當你在相信體制的情況下把孩子交給了這個學校,但怎麼會是這個老師呢?因為你沒有選擇的權利啊。」

陳立認為,如果教育當局把學校當成是一個教育可選擇的體制之一,同時也鼓勵大家可以多去選擇其它機會,或是把這些機會綜合起來,「如果大家可以去讀另類的學校,去可以到外面去自學,這裡頭也有社會教育的角色,大家一起來幫助孩子,這樣不是很好嗎?」

陳立blog3

成為華人教育第一品牌

陳立於6年前在台東進行公益免費教學,當時的他開出的條件為徵收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學生,父母親必需陪同來上課⋯⋯陳立做事情一向有原則,他這些策略和方法有其目的,要父母一起來聽課,目的就是希望讓家長了解教育是什麼,也要當地人幫助當地人,「先把當地菁英培養出來,這批菁英培養出來未來都在當地會有主導權,讓台東人去愛台東人,台東的菁英才要回去為自己家鄉做事。」

陳立從不覺得這世界上有所謂的偏鄉、有所謂的弱勢,這是他很特別的地方。他認為這個世界以強者為基準,人人都會以「強」為中心,把「弱」的當成偏鄉,但什麼是強、什麼是弱呢?「我認為偏鄉這個詞是當地居民對當地自信心呈現的一個名詞而己,我跟台東人說你們家前面是太平洋,我們家門前是臭水溝,你們怎麼會是偏鄉?台東人會回我:可是我們成績很差啊!我說對,這就是你們內心世界的東西。」

陳立認為,凡是能讓孩子改變的就是好的教育;他說數學不是算出來的,數學是以想出來的思路教學為主,最後他用1000多面獎牌,證明他的理論是對的。

未來,陳立這一套教育系統,除了社會(補習)教育、公益教育平台之外,還會透過互聯網的教學平台做教育深耕;而在這之前,已有美國和日本教育單位對陳立教材肯定,希望將這教材國際化。未來的互聯網,陳立希望透過完善縝密的PLR(Prestudy-預習系統,Learing-實體教學,Review-複習系統),讓陳立教育理念和想法能落實到國際,成為華人第一個教育品牌。他認為,未來老師這個名詞應該是Mentor ,Coach,與 Tutor綜合出的新名詞,「老師不應該只是Knowing transfer,當然老師該有知識轉運的部份,但也要有帶領學生往前與經歷的部份。」

「教育不缺專家,理論,方法,教育是缺乏愛和使命,假如你對一個孩子沒有很熱衷,你不可能會為孩子做很多的事情。」綜而言之,陳立給學生的是一個天生命甦醒的能力,一種真正能反省的能力,「我有方法可以讓孩子把潛能發展出來,給他策略,對他才會是永遠受惠。」

陳立老師 教學Profile 教學年資:36年 專長:書法,文學,音樂,創作與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