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時如蝶舞般流暢,出拳時如蜂蜇般精準(Float Like a Butterfly, Sting Like a Bee.)」當拳王阿里(Muhammad Ali)形容自己拳技與其它傳統拳擊手有何不同時,他如此是說。

:「為什麼服務業可以做到上櫃上市?更何況我們教導孩子引導孩子給孩子未來為什麼不能做到上櫃上市?」
:「陳立在這個業界外面傳言很多啦,因為他開了很多分校,別人會說分校都會賠的,當時我還是他的對手,但我會看更深層的東西,為什麼陳立可以開這麼多分校。為什麼他要開這麼多分校?」
:「在我心裡,你一周可以教1000或1500人以上,甚至單一年級有破千人,我才會定義你叫補教名師,補教名師這四個字不能亂用的。」

此刻,辦公室桌椅後的他說話時眼睛瞪很大、聲量大、動作也大,他知無不言,言談間流露著無懼一切、一流好手的銳利與霸氣;邱曉誠,陳立教育執行長,他不戴拳擊手套,也非身處於擂台上,這樣的他讓我想起阿里這句名言。

%e9%82%b1%e5%9f%b7blog1

從一張刷爆的信用卡開始

民國81年考進交通大學的邱曉誠,聯考數學成績為全國第二高分,高中時也參加過奧林匹亞數學競賽,對數學他一直都很感興趣;父親是國小老師,潛移默化的教育熱誠或多或少也是邱曉誠踏入這一行的動機?談到這,邱曉誠有些不好意思的說,他的動機跟父親比較沒有關係,而跟他的信用卡比較有關係:「我不過只是想有份工作,䞡快把信用卡債還完啊~」大四暑假那年他開始至夜大專攻班打工,原本想要成為一名補教名師,在評估收入和各方面的工作條件之後,他選擇了行政招生的業務職,「我記得我第一年招生數字是192、第二年297、第三年487、第四年648⋯⋯」談到補教業前四年的招生數字,邱曉誠依然清楚。

從80年代看著補教業重考班蓬勃發展,至90年代名師時代的輝煌與沒落,轉變至今陳立教育開創的虛實整合全方位教育策略的世代,邱曉誠的職涯生活可說是台灣補教業縮影。

談到補教業優勢時,他認為補教業是一個「有光環」的行業,學生的成績有光環,名師也有光環,唯獨在背後支撐這一切的行政人員永遠只有苦勞沒有功勞。這造成了補教產業行政人員學歷不高、也多是兼職人員的現象,然這個一體兩面的現象卻成為補教界的優勢,它成為入門門檻低的行業,「補教業不像房地產、還是保險,你還得熟背一些規則和法條才行。只要你對教育有熱忱,喜歡和人溝通,就很適合。」

升遷快,也是補教業另一個優勢;邱曉誠說很多產業「一抬起頭來都是屁股」,比如和他同時期畢業的同學進入知名電子業工作,多年後還在原地打轉,「因為為他們前面人太多了,都比你優秀!你台大書卷獎,我也是!你台清交,我也是啊!」然當年高學歷的邱曉誠決定成為補教招生業務時,雖跌破不少人眼鏡,然第二年時他便已晉升為管理職,2006年因緣際會認識了陳立老師,獨當一面到了台南創立陳立分部,2010年晉升為執行長,無論是個人收入、社會資源,比起其它產業來說絲毫不遜色。

讓「陳立」不只是個名師名字 而是個教育系統名稱

然而,在許多人刻板印象當中,補教業仍是個不值得投入的產業;許多偏見或來自於媒體,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改進這個環境做起。

「在敵人最強的地方打倒敵人,」補教業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邱曉誠說,名師時代補教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人治,「所謂的名師就是他的名字亮出來報名人數就會爆滿⋯⋯很多名師,也同時就是補習班的老闆。」補習班分工簡單來說有基本教務行政人員,招生業務,老闆;當名師就是老闆時,收入分配就不可能公平,名師吃大餅,基層員工只得吃屑屑,而跑第一線的招生業務要多少紅利還得仰人鼻息⋯⋯這些都讓這個產業沒辦法健全發展。

除此之外,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名師絕不可能與另一個名師合作,但人會老、也會有沒辦法站上講台的一天,名師的所有會跟著他結束。就教材面來說,獨當一面的名師,因為沒有「交流」所編出來的教材也容易僵化。另外,補習班環境不好,教室過於昏暗,桌椅老舊,教學目的過於功利⋯⋯這些補教業缺點,邱曉誠都很清楚;因此當陳立老師透過人來找他設立台南分部時,在中壢已有一番天地和作為的他,不旦答應了陳立,還在那時候選擇變成合夥人。他說,那時候有太多同業不看好陳立,認為陳立在各區域廣設直營分部簡直就是拖垮自己的一步棋,「所謂直營,就是裝潢自己來,教材自己編,打戰的兵自己訓練⋯⋯」相較於其它補習班「靠行」模式,直營成本真的高出許多。

%e9%82%b1%e5%9f%b7blog3

邱曉誠卻不這麼認為。

當年還是陳立對手的他,從「為什麼陳立可以開這麼多分校。為什麼他要開這麼多分校?」來思考陳立,名師時代的陳立從不是第一,然「老二哲學」的他懂得放掉光環,更重要得是他懂得「如何複製培訓專業」,「陳老師是最早走師資複製的,光數學這個科目我們在當年就培訓了將近四十位老師。」當邱曉誠看懂陳立的佈局後,第一年到台南時他便信心滿滿告訴同事:「你看著!10年後這些對手或許不在了,但陳立還在!」如今來看,當名師補習班一個個後繼無人之時,當年陳立培訓的老師卻一個個站出來了,他們有些40多歲,有些30多歲,有些20多歲⋯⋯這個師資培訓系統生生不息,不斷地延續傳承,並隨著時代逐漸演化。10年後,「陳立」不但還在,它不僅只是一個名師名字,還成為一個教育系統的名稱。

334法則補教系統 全方位教育時代

除了複製名師建構教育永續基礎,陳立老師主張334法則也很重要,而邱執行長便以此建立了健全完善的補教系統。「40%是建構教育平台,30%任課老師,30%企劃行政服務管理,我們是把資源這樣分配的。」邱曉誠認為基層行政人員領最少的薪水,但工時比老師還要長、工作價值也老不被肯定,這是體制弱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們會讓員工有好的待遇,每個崗位的員工都是專任化,而不是找兼職人員來充數,「要招生要佈局就要用專任人員,導師,企劃我們全部都是專任化。」

學制、教材、時代(數位時代)、社會生活(父母雙薪,少子化)的改變,讓學生與家長選擇補習班心態隨之改變了,補教業相對著在制度面和招生策略上也要改變,「以前來上課看名師表演,然後回家回想名師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邱執行長說,從老師取名的變化就可以看出教育變化的風向,在名師時代老師多會取一個氣勢磅礴的藝名,「你看,以前物理名師任重、數學名師傅壹,現在老師是不可能這樣取名的,幾乎都叫什麼任爸啦!傅爸啦!還是小任任,小壹壹⋯⋯」因為現在的孩子不愛說教,強調分享和陪伴,「現在孩子你跟他說做人做事的道理,什麼蔣公逆流而上看魚游泳⋯⋯不會有人理你的,你要跟他們談海賊王啦,神奇寶貝。」

因此,補習班附加價值變得很重要,「我們做了自習教室,K書中心,專業輔導老師針對特殊狀況協助孩子課業⋯⋯」不僅僅只有這些,陳立教育的教室明亮,桌椅設計也符合人體工學,總部甚至還專設學子用餐休息區。在行政面要求上也很細膩,邱執行長要人員一定要做到四大電訪,「就是開班,關懷,留班,結班⋯⋯一個學生在我們這邊補習最少最少會收到四通電話,而有三通一定要跟家長連絡到。」行政各執行有不同SOP流程建立,這些環環相扣的細節打造了陳立教育,「很多家長喜歡我們陳立的導師,還有氛圍,以及跟學生的互動。唸到高中很多學生會開始和家裡會有一些隔閡,我們就變成一個橋樑。」

從名師的「崇拜」時代,老師的權威縮小的「分享」時代,然唯一不能變的就是教育的價值不能改變。早在10多年前就設立台北總部的陳立,來自全國各區域的老師便是教材編製小組,透過定期會議與溝通,老師群們讓教材細緻化多元化,「我們講義教材至少三本:題目本教材本考試本,另外還會再加一次模擬考大會考考本,總之每一次考試前我們至少多會幫學生準備四本。」邱執行長如此是說。

%e9%82%b1%e5%9f%b7blog2

成為一個近悅遠來的產業

未來邱執行長希望實體教育點要做到再優化,行政SOP 流程更落實。未來的佈局還有線上販賣,以及中國市場的拓展⋯⋯但對於中國市場,他的看法不是「要做大」,而是「要怎麼把它做穩建」,「每個人都說要到中國創業,但在中國創業垮的很多,阿里巴巴固然成功,但每年被他們逼垮的廠商是大家不會看到的。」

邱執行長和我分享一個數字:「有立案的補習班,加上升學性補習班,加上兒童美語補習班,全台灣枱面上數字大概有20000家;而全台灣的7-11加起來還不到20000家,但你做7-11家人或許還會尊重你,可是很多大學生來我們這裡做個2~3 年,家裡卻不見得會支持他們進入補教業。」直至目前為止,陳立教育已建立完備公司制度,但邱曉誠希望這些制度可以再往外推,讓補教業成為一個「近悅遠來」的產業。一直以來,邱曉誠都是一個嚴己律己也嚴己待人的主管, 幾年前總裁曾淑鈴為了提升他在管理面上的高度讓他至台大EMBA研讀,當時他的同學為前王品集團創辦人之一戴勝益,他覺得戴勝益最值得學習的一個地方,就是他告訴邱曉誠員工結婚他不一定人會到,但員工直系家屬過世時他一定到場致意,「也就是說,對一個員工你不能只做錦上添花的事,要懂得做雪中送炭。」

無論王品目前如何,它也曾經是「大學畢業後最想進入的公司」之一;邱曉誠說道這就是他進入這行的最初衷,他希望補教業能成為被尊敬被嚮往的一個產業,「我常常會跟我自己說要努力,讓補教業走向公司化,上市上櫃走向資本市場,這些都是為了團隊,」邱執行長笑著說:「近悅遠來是我的初衷,未來,我們會做的更好。」

邱曉誠 Profile
職稱:執行長
補教年資: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