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英文輕國文似乎是眼下台灣的普遍現象。政策在「國際化」的迷思中,家長在「恐後感」的推動下,藉著「中文是我們的母語」這樣自我安慰式的理由,塑造了目前的社會氛圍。但數年下來,台灣不僅沒有脫離「菜英文」,反而製造了更多「菜中文」。
這個結果在語文專家眼中並不意外。據研究,6歲前是語文能力養成的關鍵期。語文能力並不只是聽說讀寫的技巧,還包含了認知活動與思維方法,可說是一個人發展的最根本要素。而專家們也發現,養成語文能力必須靠與現實生活環境密切結合的「母語」。捨棄母語而安排一堆在實際生活上相對遙遠的外語課程,對語文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認知與思維並沒有幫助。
但台灣顯然聽不進這樣的意見,我們只得承擔越來越多語言能力低劣,思維紊亂脫序的苦果。換個角度想,由於傳播媒介的改變,影像成為溝通主流工具,舉世似乎都有類似問題,只不過台灣多了母語與外文的競合,讓問題加深了而已。但同時,也因我們的母語是中文,讓我們或許還有一絲機會。
依照研究,若錯過6歲前的黃金期,特別是到了青少年才來補強語文,情勢似乎很難扭轉。然而,中文卻有語、文不同特性。口語與書寫間的極大差異,是漢文在白話運動開始前存在數千年的現象。絕大多數人中學才開始接觸的,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文言文」或許是這個問題的解方。
現行中學教材仍保留了相當比例的文言文,不但是國文課程重點之一,也無疑是所有學生重新認識中文的機會。今天國文教育也不再如同過去,只是強記死背一堆方便出題的資料,而著重在理解與運用能力。透過老師一字一句的帶領,好好地進入、領略中文之美,培養出自身的文化能力,會是一生的寶貴資產。
在人工智慧越來越成熟的未來,文化品味才會是競爭力的核心。一向以來,台灣使用的中文相對於對岸溫文而優雅,這不可不歸功於過去的國文教育。在中、港都急起直追,全球也掀起中文熱時,別把自己固有的競爭力丟了。要知道,國文才是一切學習的根本。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