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這部片嗎?
許多人會將故事焦點集中在「非裔」及「女性」上,但我們看到了「數學」。
「數學」是戲裡的隱形角色。三位女主角除了優秀與堅忍外,憑藉著優異的數學能力,為那個時代美國的有色族裔與女性爭取公平待遇,為自己開創榮耀的人生。我們在片中也看見數學為人熟知的力量─現代物質文明的構成,包括太空科技與電腦資訊,全是極度仰賴數學的結果。
然而,在非白族裔與女性的境遇已較當日大幅改善的今天,數學在某種意義上仍飽受歧見所苦;「數學很枯燥」、「有電腦幹嘛學數學」、「又不是科學家」、「不唸理工所以不用學數學」…逃避數學的理由可多了。

或許因為數學本身具有的「符號語言」特質,的確讓很多人覺得難以親近:我們必須將遇到的問題,轉譯成數學的符號,用數學的方法「說出來」。每日舉目可見的數字就是符號的一種,運算就是一種「說」,運算內包含的邏輯就是思路與道理。轉來轉去飄渺抽象,也難怪讓很多人逃避、甚至憎恨。但我們要提醒的是,不要忽略數學在我們頭腦裡幽微角落所佔的地位。稍微回顧一下人類思考方式的歷史,這個問題就很清楚。

人類最初很可能是因為要解決某些實際問題而產生「數」的概念,我們最常用的計數、計算、量度等「工具」,早在數千年前就開始發展,隨著文明進程演變為一門「學」並日漸豐富。西方進入基督教世界後,由於數學抽象、 純粹而追求完美唯一解答的特質,甚至被當作最可能接近上帝的學問而開始涉入人文,特別是神學領域。文藝復興後,隨著「科學」觀念的普及,數學不但協助了科學發展,它的觀念也滲入生活的更多角落—達文西的畫作裡充滿了數學,巴哈的音樂裡也充滿了數學。
在西方基督教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世界」可能逃離數學嗎?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在現代社會裡不僅僅科學技術,只要牽涉用「量化」方式觀察、研究、甚至作價值評判的領域,都脫離不了數學。 差別僅止於學自然科學的要嫻熟這樣的工具,但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生也要有數學的「概念」。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