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疑是千頭萬緒的問題,特別在今天的台灣。

108課綱確定如期上路,111考招也有許多細節尚未定案。未來如何教?大學招生的時間、科目到底如何安排?學習歷程檔案如何才能公平有效?大學入學考試怎樣設計才能兼顧評鑑力又不扞格多元學習精神?諸多問題仍在爭議中。我們意識到人力資源是未來競爭力的唯一可能,然而過去的訓練手段似乎早無法面對日益多元的快速世界。許多專家學者苦思如何改變;移植來的可能水土不服,全新的創造又可能思慮不周。無前例可循的狀況下,沒有誰能保證結果一定好或不好,政策的不穩定性更使得怨聲載道。

就我們多年的觀察,發現台灣教育的改變,往往讓家長與學生感到焦慮、不安,因為與過往的學習軌道不同,大人們對於「成績」的追逐常常成為影響學生主動學習的負面因素,也造成了許多台灣教育界獨有的光怪陸離的現象。

事實上不獨台灣,全世界教育的觀念與制度都在不斷改變。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起,由於全球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都進入急遽變遷階段,作為社會體系一環的教育當然無法自外於情勢。若從長遠的眼光看,我們恐怕要越來越將制度的「改變」視為常態。然而在恆常的改變裡,教育總有些核心不會改變。

教育培養「人」重於「才」的本質不會改變。過程要尊重人類心理發展階段性和程序性、個人速度的不均衡性、時間順序性及統一協調性這些原則不會變。施教者不僅是知識傳遞,更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靈交流,這種教師與父母的天職不會改變。

與其不斷累積與傳遞不安的情緒,倒不如從這些不變的根本上想想我們能為現在的教育做些什麼。只要能引發學生的動機,透過適當的帶領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們樂於為學習付出不輸於電玩的努力,將「學習」這個行為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一部分,讓學生能夠自主檢視自身的學習力與學習態度,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而所有改革的目的也無不在此。誠然,我們已經因應各種可能而準備好了諸多對應方案。但在我們看來,即便制度如何完善,教學如何完美,學生不學一切設計都將付諸東流。

而一切的努力,都不會只是官員和教育專家的事。所有的教師、家長與關心教育的人,都要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