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競爭下,高等教育市場同樣受到不小牽動,台灣高中畢業生申請國外大學的人數逐年成長。除了傳統印象中的歐美地區外,近年來具相同語言背景的中國、香港地區大學同樣受到極高矚目。
到中國念那些學校?
目前教育部採認的中、港155所高校(大學)中,不少排名在亞洲前200內。而幾所名校如港大、香港科大、中大、北大、復旦大學、香港城大、北京清大,國際排名甚至高於台大。雖然大學排名牽涉許多因素未必完全反映學校品質,但仍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原則上在這份名單中的學校經過各方認證,不需擔心受教品質,只要符合自己志趣都是可考慮的選擇。
注意就學身分的差別
選定校系提出申請時,首先要注意的是申請的入學身分。大陸高校就學身分相較來說多元,除了正式學籍的本科生外,還有預科生(第一年無學籍,各科和合格次年轉為本科生。學級自轉本科生算起,需延長一年畢業)、試讀生(類似插班轉學,第一年無學籍,各科和合格次年轉為本科生。學籍自轉本科生算起)、與進修生(以進修生身分就讀,次年參加高考。高考成績合格則之前的課程成績有效。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則要從正式錄取起算滿五年才頒發)。申請成為本科生毫無疑問地是第一選項,但若對適應有疑慮或自認實力不足又有志於求學期間就朝中國發展,其他幾種就學身分也是可考慮的選項。
台生入學方式(不採用選考制)
總體來說,除進修生隔年要參加當地高考外,其餘入學皆以台灣學測成績做第一階段篩選爾後面試。過去幾年幾個名校如北大、清華、復旦等起碼在70級分以上才有面試機會,而2019年學測雖有選考制度,但申請國外學校時,大多並不採用此制度。過往西進的考生普遍反應面試老師態度和藹,問題亦偏生活化,不需過分緊張。不少學校重視學生課外活動表現,申請準備時不可忽略。細看各校,則各依自身發展目標各有自訂標準,想順利獲得面試機會甚至錄取, 收集屬意學校資訊、熟悉理想校系、甚至直接打電話到招生辦公室詢問等都是應有的準備工作。
一般各地普通高校會在4月份發布面向港澳台的招生訊息, 考慮申請中、港大學的同學們要特別積極留意相關資訊。
順利入學 然後呢?
台生到大陸就學,普遍的問題除了離鄉背景與生活習慣外,課業上第一要面對的是簡體字的使用及迥然不同的歷史解釋產生的諸多差異。而對理科生來說,中國數理課程繼承蘇聯式系統,也與台灣習慣的歐美系統不同,普遍認為難度相對較高。原則上,我們會鼓勵同學們從在學起就勇於面對這樣的挑戰。但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環境、際遇與未來考量,不能一概而論。若真決定接受這樣的挑戰,就要及早做好心理建設,避免半途而廢。相對未來邁入真實世界,這樣的磨練算是輕微的。
過去幾年陳立教育的學生亦不免於這個風潮,不少人決意「西進」,而且有頗高的申請成功率。這代表無論台灣教育環境如何變遷,我們教授給學生的都是能夠躍上國際舞台競爭的「實力」。無論大家如何看待兩岸學生學習成果的差距,我們培養出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教育中不變的硬道理。即使外在學習環境不同,只要本身具備了足夠的內涵,就能在眾多佼佼者中脫穎而出。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