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學子在數理科上的表現備受國際肯定,這樣的優勢是否可以在推動新課綱時同時保存?
2019年對台灣教育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108新課綱即將於9月上路。
直至目前,許多父母對於108課綱究竟是什麼觀念很模糊,也有不少關注學子教育的各界意見領袖對這套新課綱提出了憂心的看法。但因應著多元快速的數位時代以及人類生活的快速改變,少子化、重視特質發展的教育需求也逐漸成為主流,過去九年一貫的舊課綱確實有許多不符合時代潮流需求,以及在靈活度、國高中教育內容銜接上需要被修正的地方。而怎麼樣去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差異性,怎麼樣去讓多元發展真正落實,怎麼樣去打破教育的僵局(如教材不夠靈活、成績與名校的迷思),最重要的:怎麼樣透過教育,讓孩子能找到天賦、得到實現自我的滿足,這確實是當今教育必需要解決和關注的議題。
若以「系統」來形容,108新課綱正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它強調多元發展和核心素養,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以及各個學校裡針對108新課綱的內涵解釋裡,很多人可能會對多元發展比較容易理解,簡單來說用課程屬性的角度來說,多元發展就是未來孩子的課業將降低必修、提高選修,除此之外,學習不在只僅侷限於校內,課外的學習也會被納入各種甄選的條件中,學習履歷因應而生。
但是多數人對於什麼是素養,還是非常模糊的,若是用這個角度來談,則不難理解:過去的時代認為「理解知識」為教育價值,現在的時代認為「運用知識」才是教育價值。因此,家長不難發現,這幾年不管是小學、中學,各種考試的命題陳述趨勢也改變了,過去的考題在敍述上非常直觀性命題為主,諸如從A點到B點之間的距離是多少?但現在的考題則會將生活情境、生活面向融入題目的,如上述從 A點到B點之間的距離的直觀陳述,會變成:101大樓到微風南山中間的距離多少?路徑的走法有幾條?素養,從命題的角度來談,就是一種敍述上的生活化,也就是透過這樣的生活化,企圖能翻轉過去填鴨式記憶學習法的包袱。


整體來說108新課綱立意良善,但還是有許多問題,一則理想性和執行細緻度都太高,現階段所釋出的教育方針,以及各種教育配套都不盡完善,從教材、教育環境、教育人材、教育資源等各個面向來看,這都有推動和落實上的困難,而台灣在少子化趨勢之下,許多學子或會選擇國際知名大學,這套課綱是否能和全球國際知名大學的程度和需求銜接?這也是另一個必需慎思的問題。
108新課綱強調3面9項的「核心素養」以及10大基本能力,但,要讓學生可以內化素養,就必需讓他們在一個有這樣素養的環境裡,然現今站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幾乎都不是從強調素養的教育環境裡培植出來的,真的要推動,就不僅僅只是教育方針改變,需要整個台灣整個社會對於哲學、藝術、獨立思考、美學素養都開始注重,才能真的落實「素養」,108新課綱,真的小則與一個孩子相關,大則必需翻轉整個社會和體制,這需要相當大的決心和動能才能真正辦到。
而以競爭力來看,過往的教育體制雖然僵化,但它還是有優勢,比如:過去台灣學子在數理科上的表現備受國際肯定,這樣的優勢是否可以在推動新課綱時同時保存?這或許又是另一個命題。
當然,在108新課綱推動之下,學子們更要廣泛閱讀提升自我閱讀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加強第二外國語(英文,日文或法文等)的學習,因為不管教育體制做了哪些改變,這三件事依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若沒有穩固知識做為基底便談論素養,就像一個只會秀花拳繡腿招式,卻缺乏身體自主訓練的運動員一樣,無法得到真正的好成績。
因為要孕育「素養」,識性揚才,因材施教,變得格外的重要。教育者不能再僅用「分數」來觀察並審定學生價值,要透過教材、生活互動、實做當中的覺察,發覺每個學生不同的狀況,給予不同的教育內容。新課綱的期待,就是希望每一所學校都能找出自己的特色、充份運用自身資源,打破名校迷思,讓學生都能提早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天賦,過去普世價值認為城市的小孩教育資源較多,現今則不同,就算是鄉村裡的教育,也可以屬於自己的特色和價值,筆者前陣子曾專訪台東原住民部落學校,原住民的老師帶著孩子們前往高山溪流的自然美景,告訴他們祖先如何在這溪流裡補魚,並透過現場實做,讓孩子們從這樣的互動裡去,理解自身特有的文化和生活。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在適性揚才、多元發展的學習環境,札穩自己的腳步,並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天賦。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