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競爭的世界,
除了更加積極改善教育環境的一切,
以期未來有真正免試升學的環境條件外,
何妨藉此機會鼓勵孩子們勇於面對會考,
勇於面對競爭?

二年國教的免試升學立意良善,期望以多元學習評量破除以學業成績論高低的弊病,以志願序加權鼓勵並引導學生適性就學的理想,並以全國分區為原則企圖實現高中社區化與就近入學目標。但遺憾的是實施以來問題與爭議不斷,至今幾乎名存實亡。

picA10

元學習評量為求公平,最初採取服務時數、獲獎多少等類量化指標,卻反讓學生疲於奔命,更不乏擴大社會階級差異的指責。演變到只要學生在校無大過全部給分,已毫無鑑別力。城鄉差距、資源不均,無法短期內全面均質化的現實下,高中社區化流於空談,反讓志願加權引發高分低就問題。現實調整成以5個志願為一單位,學生依自己的分數優選5個先填,若前5志願沒上落到第6志願時才扣1分,從實際操作面看也與送分無異。

特招因少子化與先免試後特招的制度設計,面臨收不到學生的窘境,更遑論適性入學與復興技職教育的期待。

了一圈,高中免試升學還是以國中會考為主,「試」根本無可避免。但放在台灣社會的現實下,卻未必是壞事。

去幾年,許多家長索性讓孩子擠入私中,期望至少在中學過程中穩定一點,對升大學可能有利一點。然就今年大學學測結果看,私中表現並沒有佔上風。問題就在於多數學生既少了上榜的動力,也沒了落榜的壓力,學習意願低落。「免試」所免掉的不是客觀的壓力,而是主觀的動力。

們不能忽略任何資源都有限的。在這個現實下,無論學生、家長、甚至學校本身,即便不汲汲於「爭先」也必然「恐後」。在這個現實下,不可能沒有排比、沒有順序。之前就有專家為文指出:「在保留競爭的制度裡,揚言要消除競爭,怎麼會成功呢?」其實,競爭並非制度造成。它是現代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舉世皆然。

樣是教育工作者,同樣有下一代,我們同樣贊成讓孩子適才適性發展,在沒有過度壓力環境下學習成長。然而身處競爭的世界,逃得了一時也逃不了一世。何妨藉此鼓勵孩子們勇於面對會考,勇於面對競爭?

我們也認為,現行課程的範圍中培養的能力─語文(國、英)、數理邏輯(數學)、對世界環境的認識(自然與社會)、溝通的能力(寫作)─除了是現代國民的基本知識,也是面對未來競爭的礎石。

至少在這個範圍內,陳立教育機構能夠用遍布全國的教室,均質的優化教學,精益求精的輔助系統,協助家長與同學們解決面對學業的擔憂與惶恐。我們有能力引導同學快樂、自發地學習,有能力提供合適的輔導。這一方面是優質補教業者的天職,同時也是我們回饋社會、回饋台灣所應擔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