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文明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建立在數學,物理與化學上的世界。
我們生活的,可以藉著感官察覺知悉的「真實」世界,由能量與物質交互作用而成。
簡略地說,物理就是對看不見,又時時發生作用的能量做描述與測量、計算。而化學則是對物質的組成、變化以及特定條件下的可能結果做出解釋、分析。當我們進入微觀世界,即分子、原子甚至更基本粒子的領域時,則物理與化學交雜難分。這也是理化一直被相提並論的原因。理、化背後有個共同點,即數學建立起的邏輯思考與提供的運算工具,所以有人認為「物理是數學的應用,化學是物理的應用」。若說科學文明建立在數學,物理與化學上,應該一點都不為過。
由於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要「生活化」地讓學生了解各種知識,所以國中時,理、化內含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然而無論是地球環境、生命、科技……,所有討論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理化身上。對現在的學生來說,與物理與化學首次獨立遭遇是高中;高一的基礎物理、化學以偏觀念化的方式介紹這兩門知識,是所有學生必修。高二以後的選修課程則著重原理的理解與操作方法(包括計算與實驗)的培養,提供往自然科學發展的學生所需。
對有志理工的學生而言,理化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非理科學生的物理化學難道就不重要嗎?我們很熟悉科技人缺乏人文素養的惡果,卻對沒有基本科學知識而自危危人的例子視而不見。現代社會中,種種似是而非,用「偽科學」包裝的行銷話術販賣不良、黑心商品,甚至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例子難道不夠多?唯一的方法,不就是用自己擁有的知識善加判斷,才有改善可能?腦中若對高中物理與化學範圍的知識有足夠理解,有正確觀念,就足夠對大部分日常生活遭遇的問題了然於胸。至於深一點的,在茫茫網海搜尋資料時,這些基礎知識也是最有用的判斷準則。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