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吸取世界級的人才,不能把成績當成唯一考量……
找到興趣,建構自己的學習
「給我一個不想留在台灣念大學的理由好嗎?」
「學習動機吧,台灣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有點弱,我想找學習動機夠強的同儕一起做研究。」眼前的鼎鈞,是數奧、物奧雙金得主,高一就取得保送台大的資格,高三取得保送法國高等工程學院免費就讀的資格,但他也邀請我當申請哈佛及MIT的推薦人。
鼎鈞其實是個超愛台灣的高中生,三月學運時,看到好友意見相左,會難過得落淚;鼎鈞也是個務實上進的小伙子,可以上第一志願高中,但為了省下通車時間來讀書,選擇離家近的完全中學。他喜歡研究,常坐在圖書館,安靜地思考計算,相信一切難題來自於最基本的概念,所以他總是起步慢,連在2014年國際物奧競賽,他都是因為有選手棄權,才能候補上去。但不喜歡背考古題的他,在一題實驗題中,拿到了世界最高分。
不炒短線學習,不喜歡死背,不迷信名校的鼎鈞,不太喜歡別人稱他是天才。他覺得自己只是找到興趣,然後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在「建構」自己的知識。然而,鼎鈞看到台灣的老師和高中生,把升學當作全部,結果老師拚命趕課,沒時間做實驗;學生只想背公式,快速找到「標準答案」。可是,答案是別人的,目標是社會給的,當衝到那個目標,發覺動機沒了,在大一和大二這個研究高深學問最重要的扎根期,台灣的大學生便常在迷惘中度過。
為什麼失去學習動機?難道有人天生不喜歡學習嗎?
我想起在英國的學生宗軒。宗軒和鼎鈞一樣,都在這所完全中學待了六年。國中時,他總在沒興趣的課程坐立難安,但他希望被肯定,希望被看見。
「老師,我一直忘了跟你講,我要感謝你以前辦的『仲夏藝術季』。」一月回台灣聚餐時,宗軒和我分享。「那三周,只要想到中午會有一群同學圍繞著我,看我拉大提琴,就覺得好興奮。」
「謝謝你,真希望你早一點跟我講。」我有一點激動,因為那三周我被罵得很慘,「影響升學」的罵名不斷套在我頭上。
宗軒對自己的興趣超狂熱,高中時迷上拍微電影,每次拍新片,一定會四處找資源,我很幸運,是他討論劇本的對象。雖然他聯考只考到私大,但這一所大學重視實作,讓他大學四年學習動機保持不墜,畢業後成為北藝大研究所導演組的狀元。2014年,他得到台灣微電影的百萬獎金;2015年,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國影劇學院錄取他,入學頭兩天的老師是電影《魔戒》的編劇與《哈利波特》的導演,剛拍完的「作業」,學校經費一給就折合台幣兩百萬,用的演員是電視台八點檔的男主角。在世界四千多個申請人中,宗軒成為錄取的八人之一,被看重的是他強烈的學習動機,以及他探索過程中累積的成品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英國影劇學院知道,要吸取世界級的人才,不能把成績當成唯一考量。
多元選才,找出潛在的人才
韓國第一志願首爾大學也知道,唯有招收不死讀書的學生,才能維持國家人才庫。因此,2015年招收的學生中,有51%並不看CSAT(韓國聯考)成績,而主要靠審查資料,面試、口試來尋找「潛在人才」。
至於柏克萊的審查政策「全方位考量」,一樣不以考試成績(SAT)為主要選才條件,避免選到考試機器或背景相似的學生。
台灣亦了解此點,所以國教院規畫出「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107課綱),冀求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科目,還有學習動機。除了國、英、數、物、化,這些基礎科目被列為「部定必修課程」外,有近三分之一的學分為「多元選修」課(54到58學分)。
然而,對於這翻天覆地,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教育改革,在高中的現場,大多數教師是冷漠以對的,因為聯考還是國、英、數、自、社。任何高中只要無法「有效能」地幫助學生考上好的大學,立刻會被貼上「辦學不力」的標籤。
就像自己為107課綱開設「文創設計課程」,要學生與商家簽約,做企業診斷、拍微電影、架設網頁、寫文案與品牌故事,覺得學生可以在這個課程中學到一生帶著走的能力,但是……「太耗時了。」學生總是如此回應。
我強力辯護:「杜威博士說,從做中學才能內化能力;學習金字塔說,操作是最有效的學習,操作哪能不花時間?」
「但是,老師,這些聯考都不考。應付聯考科目,我們已耗光了所有時間。」
2015年底,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主任,陳榮順教授邀我至清大分享:「告訴我們,你希望我們怎麼招收學生?」面對這群全台灣最開放,發明繁星、拾穗與旭日計畫的教授,我當時說得不多,但記得陳教授回應:「在研究世界知名大學招生方式後,發現學習動機、學習熱情,是學習表現良好的主要因素……但大學選才方式會影響高中教學,大學應該以多元角度選才,方能促進高中教學正常化。很希望台灣領頭羊的大學,不要再把聯考成績當成主要指標。」
真的,如果我們想讓被念衰多年的十二年國教真正淑世利民,如果我們真的想讓107課綱被教師擁抱後造福學生,麻煩別把考試成績當成大學入學唯一考量;如果有可能,學學首爾或柏克萊,問問學生,他們曾為自己的興趣做了多少探索,若他們真的表現出強烈的學習動機,相信我,他們絕對是國家未來的人才,台灣會變成人才大國,然後,教育救國,不再是未來式,是現在進行式!
新聞來源:
2016-02-24 10:17 聯合報 文/蔡淇華
Leave A Comment